成长自己·成就孩子——武汉外国语学校 第295期家长课堂成功举办
9月20日上午,200多名家长齐聚外校报告厅,参加题为《拥抱变化,重塑自信——助力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的家长课堂。这是学校开展的第295期家长课堂,自2012年起,已延续了13年,成为武汉外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创新典范和精品课程。今年,课程获得武外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武外教育专项基金”支持,开展支持青少年心理和情绪健康的“心晴计划”,旨在统筹协调“家校社”多元力量联合,共同实现心理健康的双向奔赴。
家长课堂现场
一、现场直击:从“管控者”到“支持者”的思维转身
本次课程特邀心理学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心理咨询注册督导师,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余香莲副教授,她首先抛出互动活动“听词抓手指”,让家长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孩子”在各自心中的分量。“各位家长,我先做个调查:请大家写下孩子在小初阶段的‘高光时刻’的两个关键词,以及孩子进入高中后,最为孩子担心的两个问题?”随着余教授的提问,台下家长也感到了成长自己的重要性。从“过去的辉煌”到“现在的挑战”,正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经历的角色切换。挫折可能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面对“顶尖选手丛林”的心理地震,需要智慧引导和有效陪伴。
余教授与家长互动
长达2小时的主题授课里,余教授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萨提亚反应模式”等心理学概念入手,拆解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原理及基本应对方式,由浅入深地讲述如何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怎样完成家长的角色升华,以及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培养未来核心竞争力。台下家长认真思考记录,有家长小声感叹:“原来一句‘我陪你’比‘你应该’更有力量。”随后的情景互动环节更将气氛推向高潮。余教授引导现场家长演绎了亲子沟通中面临的经典场景,并进行现场点评和支招。有位爸爸感慨道:“以前总想着‘我得帮他解决问题’,现在才明白,先接住他的情绪比急着给答案更重要。”
家长认真学习
二、多方声音:一场“被看见”的心灵共鸣
活动结束后,多名家长围上前,向余教授和心理中心的凌老师、翟老师咨询:“第一次知道‘成长型思维’具体怎么用”,“分享的案例太真实了,像照镜子一样”、“做父母的也要学习,才能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高一新生家长坦言:“家长课堂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有效沟通方法,也提醒我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情绪健康同样重要。”
武外基金会负责人张老师全程参与了活动筹备与现场观察,他说道:“‘心晴计划’是‘武外教育专项基金’第一个开展的重点项目,是为了回应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今天的课堂不是说教,而是一场平等对话——让家长从‘教育者’回归‘陪伴者’的角色,这正是专项基金设立‘心晴计划’的初心:用专业力量填补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持空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理解与接纳中成长。”
武汉外校高中部心理中心负责人凌老师则从一线工作的角度给出反馈:“家长们的提问越来越具体,说明需求被精准触达。贴近学生家长心理需求的课程设计能够协助家长将家庭教育的经典理论转化为实用好用的沟通方法,内化为促进亲子共同成长的刻意练习。”
三、未来可期:让“心晴”照亮更多成长之路
本次家长课堂是促进新学期学生和家庭适应的开启,首期活动不仅是一次心理知识的传递,更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后续课程还将围绕“高中生身心发展密码”“有效沟通艺术”“期末压力共管”等主题展开,用“专家授课+情景模拟+互动答疑”的立体模式,帮助家长掌握“可操作、可迁移”的家庭教育方法。协同武外基金会的力量让家长课程成为赋能家长的“心灵充电站”。
余教授分享现场
讲座最后,家长们认真填写了课程反馈表。有位妈妈写道:“原来教育不是雕刻,而是浇灌——先让土壤松软,种子才能自己向上生长。”相信随着家长课程活动的持续开展,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有效陪伴孩子成长的智慧家长,也让每个孩子能在爱的晴空下,长成属于自己的模样。
撰稿:张宝剑
摄影:张宝剑
审核:马征 凌霄 喻涛 胡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