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侧畔的诗与思:一场关于生命高度的教学对话
撰稿:教科室、语文教研组
2025年9月5日,为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加强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联合武外共建教联体通城一中、崇阳一中、黄梅实验高中,及武汉市江汉区各高中,举办了“从诗歌的地理坐标谈起—研读昌耀《俄日朵雪峰之侧》”语文线上教学研讨活动。武汉外国语学校王治高校长、郑敏副校长,华中师范大学陈秀玲教授及研究生,我校语文组教师及江汉区各高中老师参与听课。
本次线上教学研讨活动聚焦田蕾老师执教的昌耀诗作《峨日朵雪峰之侧》公开课,以“说课—评课—专家指导”为核心流程,围绕现代诗教学的文本解读、目标设计与学生引导展开深度交流,同步明确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与“精神挖掘”的融合路径。活动由武汉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喻婕主持,田蕾老师授课与说课,我校高一备课组长吴芳勇、江汉区代表教师武汉市第十二中学高一备课组长彭惠芬、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高一备课组长王安湉参与评课,武汉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张灿军老师、华中师范大学陈秀玲教授提供专业指导。
一、教学构思:从地理坐标到精神高度
我校田蕾老师以“地理坐标”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定位诗中的峨日朵雪峰,通过分析岩壁、雄鹰、蜘蛛等意象,感知诗人所处的险峻环境。进而由地理高度过渡至精神高度,结合诗人昌耀的人生经历,解读其在困境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关联自身,探讨普通人如何构建生命高度,形成意象、诗人与学生三者间的共鸣。
我校田蕾老师也提出教学中的两大困惑:一是研读点确定难,需在众多意象中聚焦“地理—精神”主线;二是教学目标需精细化,将抽象的生命高度拆解为可操作的子目标。她还反思了课堂实施中的不足,如部分内容因时间所限未能展开,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仍需优化。
二、同行评议:巧思、深度与温度
我校高一备课组长吴芳勇老师充分肯定田蕾老师的教学设计,认为以地理坐标切入降低了学生理解门槛,文本细读尤其深入,如对“蜘蛛”意象的解读自然引出“弱者的英雄主义”。他建议增加学生互动环节,强化主题共鸣。
江汉区代表教师彭惠芬老师(第十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长)以“课如诗”形容课堂节奏与诗歌情感的契合,赞赏其教学细致度,如关注标点符号对语气的影响,肯定其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并指出课堂内容与单元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江汉区代表教师王安湉老师(常青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长)从理论深度、文本细读和情感温度三个维度评价本课,认为田老师将教学理论自然融入课堂,通过版本对比拓展学生视野,并引导学生理解精神高度源于对苦难的超越,避免了空洞说教。她还特别肯定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思考能力。
三、专家引领:创新路径与素养融合
我校特级教师张灿军老师认为本课体现了文本细读中的深度教学智慧,以地理坐标转化抽象精神内涵,突破现代诗教学困境。教学任务层层递进,思维逐步深入,尤其赞赏从标点与版本角度创新细读路径,为诗歌教学提供新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陈秀玲教授从语文核心素养角度出发,肯定本课兼顾理性分析与感性共鸣,符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她特别指出“地理—精神”主线的创新性,以及单元衔接意识强两大亮点,并建议进一步聚焦核心主题、优化问题逻辑,以增强教学连贯性与学生理解深度。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田蕾老师的课堂展示与多角度评析,深化了教师对现代诗教学中文本与精神融合路径的理解,为诗歌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方向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