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校,当我这样和孩子们说

(1)

时间:2024年3月28日

地点:深圳湾海滨栈道

“妈妈,来帮我背背书吧!”

“好的,哪首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此处省去200余字和若干停顿)”

“背得挺好,最近读了很多遍吧。”

“是啊,多读读就会觉得好懂了。你们以前在学校要读书吗?”

“那当然要啊,你背的这些,我们以前也都背过呀。而且我们初一的时候,语文老师还特别有意思,给大家排好顺序,每天课前都安排一个同学在班上讲故事或者朗诵,现在想来还挺锻炼人的。”

“都有什么故事?你还记得吗?”

“我记得我讲的第一个故事,是一只狐狸在森林的故事,具体情节不记得了,但当时我还特别设计了动作,很搞笑的那种。我们班有的同学朗诵很厉害,有的同学讲故事很厉害,每次课前5分钟都超热闹的。”

“那你们的老师肯定也和我们的一样,是很喜欢新鲜东西的年轻人吧。”

“那可就完全错了。那个语文老师,想来和我现在年龄差不多吧?她特别神奇的一点,你肯定猜不到,她原来是教西班牙语的,后来西班牙语不开班了,就改教语文了,是不是教啥都还挺厉害的!”

“你们学校还有西班牙语?”

“是啊,老牌外国语学校,都是正儿八经有很多小语种的,哪怕我们这一届已经少了一些,但日德法这几个语种都有,都在我们班。虽然你们学校也叫外国语学校,不过外语特色这个方面,那绝对属于后辈的后辈啦!”

——1994年进入外国语学校小语种班;我所在的日语班,全员19人。


(2)

时间:2024年3月24日

地点:南山外国语学校滨海中学篮球场

“妈妈,今天怎么这么热呀!回去能开空调吗?”

“这还算热?想当年我们中学住校,20个人一大间的上下铺,别说空调,连电扇都没有,要知道武汉从来都是妥妥的火炉城市!”

“没有空调没有电扇,那晚上怎么睡得着呢?”

“总有办法睡得着。想当年,九月份最热的时候,晚上睡觉全靠花露水涂在身上那一瞬间的凉意,半夜热醒了继续涂……”

“你们那么多人睡在一间好玩吗?”

“好玩啊,记得最热的那个晚上,我一直热得睡不着心情烦躁,但又不敢出声怕吵到别人。正在辗转反侧间突然听到有人叹了一口气,接着就有另一个人说‘你也没睡着啊’,然后大家此起彼伏地接话了,原来都没睡着啊。有人聊天就没那么难受啦,全部人动弹起来聊天喝水擦花露水串床铺,度过了最难熬的一个晚上。第二天学校就通知临时放个假啦!”

“啊,太热也可以放假吗?”

“身体为重嘛!我们学校放假可大方了,我们在校六年寒暑假都是没有补过课的,照样成绩在全市拔尖,就是这么厉害,放在现在完全无法想象。我还记得高三那一年,寒假本来是要补补课意思意思的,那年突然下大雪,也没有补成。”

“所以你们高三也都没有补课呀?”

“是啊,那一年雪是下得真大,教学楼门前台阶都结冰了,去上课也好,去食堂吃饭也好,十个人里恨不得有八个都会滑倒摔个屁股墩儿,反正我是结结实实摔了好几跤。当时我们校区在开发区,位置比较偏,听说是大雪封路,食堂物资运不进来没法开火,学校只能通知放假了。我们当然特别开心啦,就算封路要背着行李走好远,也都收拾行李愉快地回家过年去了。其实过两天雪就停了,听说学校也不是不想我们再回去补课,但那时候又没有手机,找人也来不及了,就这么放羊啦。那可是高三啊!”

——1994年-2000年,一起经历过酷暑寒冬的日德法小语种班伙伴们,难得的情分。


(3)

时间:2023年11月4日

地点:深圳某初一学生的书桌前

“妈妈,明天要考试了,地理我还没学懂!”

“别慌别慌,我来帮你串一串。哪里不太懂?”

“全都不懂,特别是地图记不住啊!”

“好好,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地形图啊……再看看这个洋流……看看山脉……你这期中复习,纯属精卫填海啊!”

“唔唔唔……”

“要是我们初中的地理老师教,肯定不能够让你快考试了还没学懂。给你猜个谜语,‘坐在水边笑你’,一个国内的地名。”

“是什么?”

“哈尔滨。”

“哈尔……笑你……滨……哦,就是水边!”

“那你再猜个,‘一起坐在水边笑你’?”

“都有‘笑你’,那肯定是有一样的部分,哈尔,哈尔……齐齐哈尔?”

“对了!你看,这不就悟了吗?这都是我们地理老师给出的题,肯定不能让你学不进地理吧!”

“你们老师还挺有意思的呀!”

“那当然,我们的老师都很有意思。当时初中的数学教研组,真巧了,几乎每个老师名字里都有个数字;我们的化学老师,酷到没有板擦的时候会单手擎个拖把来擦黑板;高中的班主任,研究高考题特别有一套,还会放手让我们组织各种活动,教我们一张一弛;我们的历任日语老师,都是温温柔柔、精致知性的样子,还给我们看很多原版日剧动漫;还有历史老师,教科书倒背如流,任何内容都可以告诉你在第几本第几页……不然你考虑一下换城市转个学校吧?”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还有许多地理喻式谜语的谜底城市我还不曾踏足,数学知识只能遗忘得只够辅导初一初二,化学式已经不知如何配平,但老师们的治学态度、教学方法、独特个性,多少映照到了如今。


(4)

时间:2023年8月31日晚

地点:深圳某准初一学生的书桌前

“书包都收拾好了吗?”

“收拾好了,妈妈。”

“你是在用手机放歌吗?有什么好听的歌,给我分享下。”

“都是动漫的,你会喜欢吗?”

“听听看呗。我们初一的时候学校要求每个人都要准备随身听,说是用来多听外语,其实我最多的磁带还是流行歌曲磁带。那时候还是用磁带的,你都没见过了吧。”

“见过啊,上次不是你带我去看的展览吗?”

“哦哦,搞忘记了哈哈。那时候我可是集齐了小虎队还有吴奇隆单飞后的所有专辑,都放在课桌里面。”

“你们不用换座位的吗?那么多家当怎么运?”

“我们换座位也是搬着桌子走。自己的桌子嘛就好办了,我课桌翻开盖里面还用涂改液写了座右铭呢。”

“都写了啥呢?”

“我记得一边写的是‘适者生存’,是当时刚从生物课里学来的词。另一边写的是‘随心所欲’,我记得是因为刚离开家开始住校想要叛逆一下吧。”

“妈妈,这太难想象了吧?”

“难吗?谁还没有年轻过,谁还没有中二过呢?”

——当自己的孩子上了初中,突然从另一个身份感受到中学阶段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于是非常庆幸,那重要的六年,我是在武汉外国语学校这个环境里不断“随心所欲”的“生存”着。


后记:

听到六十年校庆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很是惊讶了一下,依稀记得入校那一年恰好是三十年校庆,却没有想到这么快外校地的历史就已经双倍了。这点糟糕的记忆力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回忆往事撰写文章,倒是在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中,会很自然的唤起一些记忆。这也不是多么清晰的记忆,而是一种融入了自身血肉的自豪感。就好像在给孩子择校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偏爱带有“外国语”标识的学校一样,那时候遇到的老师们、同学们,那时候学过的东西读过的书,已经构成了我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摘录其中几则对话,献给母校六十年校庆。

{{main_chan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