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外校50年优质多样化发展解读(上)

来源:长江日报——宋兰兰 吴小平 郭华 熊菲

翻开武汉教育档案,武汉外国语学校总是和一系列开江城先河的创举、一连串值得骄傲的名字一起闪光。

官方的认可:“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湖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武汉市教育改革创新单位”。民间的说法:“培养外语外事人才的摇篮”、“高考状元学校”、“绿色减负学校”。学校的创举:“落实国际合作教育”、“实现在线发展”、“首设创新班”、“开展双语教学试验”。学生的喜人成绩不胜枚举:“联合国‘外空探索’征文亚洲第一名”、“俄语奥林匹克金牌”、“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决赛金牌”、 “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三连冠”、 “全国地理奥赛一等奖三连冠”、 “高考‘文理双状元’四连冠”、 “最牛高考班”、 “高三女生SAT考满分夺美国高考状元”、“武汉高中生走上央视谈治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武汉教育的一张名片,武汉外国语学校凭借50年骄人成绩单,在市民中有极高的认可度,家长以自己的孩子考入外校为荣耀。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市的外事接待工作中常有外语学校的学生活动,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招生时,学生追慕之踊跃,可谓“全城赶考”。

追溯历史,武汉外国语学校是在周恩来和陈毅等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建立的全国首批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创办初期,老一代武汉外校人艰苦创业,奠定了“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的办学基础,学校培养的外语专业性人才,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被誉为“培养外语外事人才的摇篮”。

放眼当下,在外语学校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育理念的50年里,学校的培养目标从“培养专业性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到“培养走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

半个世纪的耕耘,外语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用心血与汗水,搭建成学生成长的多样化“立交桥”;武外的莘莘学子,以扎实过硬的基础知识和全面多样的综合素质,展现出当代中国学生“素质教育不怕比,应试教育不怕考”的实力,成为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

名校之名何在?让我们走进武汉外校,解读这所名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优质多样化人才培养路径。

名校关键词之 卓越

走出24个省市状元 特色校园文化为学生“绿色减负”

外语学校以外语为特色立校,培养的外语外事人才众多。目前在外交部工作的校友有近100人。担任中央领导翻译的有20多人,产生了3位中国驻外大使,20多位参赞。各地高校的外语教学人员中,从中央到省市政府外事办人员中,武汉外校的校友比比皆是。

盘点武汉高考,武汉外校成绩辉煌:恢复高考以来,武汉外校毕业生的优秀率雄踞全省最前列,学校走出了24位省市文理科状元,其中摘得省文理科状元的有15人,被誉为“状元学校”。2003-2006年,学校4年囊括了武汉市高考文理科“双状元”,2011年第5次包揽高考文理“双状元”。

2012年,武汉外校女生江月以高考文化成绩670分的佳绩,夺得当年湖北省艺术高考状元,这也是我省近30年来艺术生的最高分,被称为“最牛艺考生”。

2013年,武汉市高考理科状元又花落外校。每年北大、清华、香港大学的录取率达到近10%,是北大校长实名推荐、清华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校。

翻阅武汉市近几年中考榜,武汉外校初中部8年中有5年都出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被誉为“状元学校”的武汉外校,耀眼的高考成绩背后,不是一味“苦学”的题海战。武汉外校相比其他名校,功课“擂”得并不紧,实行“绿色减负”,保证“阳光空间”,把教学质量建立在学生健康快乐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效率。学校坚持假期不给学生补课,有的家长有担心、有质疑。然而,持续走高的升学率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卓越 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

92届的毕业生陈志祥回忆说,外校的魅力和意境全在一个“留”字上。只有真正倡导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学校才敢于“留”。因此,以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特色的外校,一直都是大气的、从容的,给每个外校学子都“留”下了自由学习和自由成长的空间。

就好比水墨画里的那片留白,本来就具“无中生有”之效,收“以无胜有”之功。正因为有了它,方寸之间才有了天地之宽。能不能珍惜好这片留白,能不能在人文素养上真正有所积累,能不能在独立思考上真正有所进益,能不能把留白中的感悟与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很好地结合,这才是各人人生道路迥异的根源。

卓越 中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对课余时间,很多学校能挤就挤能占就占,到了高三年级,学生的课表上密密麻麻只剩下文化课。然而,武汉外校的学生却是球照打、歌照唱、舞照跳,60多门丰富多样的素质拓展课程,人气爆棚的外语节、科技节、综合素质实践行,课本剧赛、外语配音模仿赛、辩论赛,“爱心社”、“同伴教育部”、“模拟联合国”等20多学生社团热火朝天……

“磨刀不误砍柴功。 学生玩时玩得带劲,学时学得带劲,比打疲劳战磨洋工不是强多了吗?”武汉外校校长李鸿朗说。

多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让他们玩出了“名堂”。今年8月,第十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在波兰南部城市克拉科夫举行,武汉外校地理社团的同学们与来自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4名顶尖高手过招,经过为期5天的笔试、场地测试、多媒体测试,成功捧回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奖。

2012年9月,武汉外校谭睿其、韩璐、崔婉怡、许诺舟、兰宇、陈盈池、刘禹组成“武汉外校马里奥联盟”,集思广益,经过头脑风暴,确定了以武汉市的排水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经过为期四个月的阅读文献、走访专家、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最终形成《武汉市部分地区排水系统近期改造思路及智能化排水系统的未来展望》研究报告并提交给哈佛大学“中国大智汇”组委会,凭借着翔实的数据、深入的调查、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该项课题从全国数百个参赛课题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决赛。在2013年4月3日至4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大智汇研究赛上,外语学校的研究团队,战胜了来自全国各大名校的选手,荣获比赛第一名。

2013年暑假,初中部1155名学生开展了“啄木鸟在飞扬”的活动,学生们对近百个名人博客和微博、知名电视栏目、报纸、期刊进行纠错,共纠出错误3000多处,平均每个学生纠错3处以上,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1年4月29日,国内年龄最小、配置最全、最有激情的小学生交响乐团——“外语学校小学稚子交响乐团”代表湖北省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我的家叫中国”音乐会。外小的小乐手们激情精彩的演奏轰动了音乐之都,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专门接见了外小师生,并热情题词祝贺演出成功。

“好的教育是一种长期的人文熏陶和精神浸润”,各类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飞向更广阔的人生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卓越 体现在精彩而多元的课程

作为全省唯一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学校,武汉外校明确提出坚持“外语特色、文理并重、国际合作、在线发展”的办学策略和“多元选择、个性发展”的价值目标,积极探索“促学生动起来,促课堂活起来,促个性亮起来”的教育理念。

在“外语特色、文理并重”的坚实基础上,武汉外校提出更高的教育追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提供“适合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时代潮流,具备国内和国际竞争实力,有高度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

武汉外校确保基础课程,发扬外语特色,突出文化主体。

外语教学是立校之本,综合素质培养是传统优势。在培养走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外语学校从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的渗透式教学开始,到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建立起多元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遵循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基础性课程与特色性课程、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实际,适当引进国外高中精华课程和高校课程。

国家课程用以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各门课程,打通文理科界限,文理并重,高三根据高考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

自创课程包括:第二外语课程、国际精华课程、创新素质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实践劳动)。

这样的课程设计体现出综合性、基础性、选择性,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源性和主体性,具备拓展国际视野的开放性,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多元课程资源。

在“国际化”这盘大棋上,武汉外校大手笔布子。

一是为走向世界的学生提供双外语衔接。学校规定,日语、德语、法语等小语种学生必须把英语作为选修课,从高一开始,坚持三年。为学生走向世界增强了发展实力。

二是积极与国际优质教育合作,帮学生从高一开始,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引进剑桥课程,举办“中澳班”、“中美班”,为学生直升国外大学提供方便。积极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合作,实施“1+3”项目,让英语优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路径。积极与德、法、日等国外大学合作,让小语种学生有直接出国深造的优势。目前,学校与法国INSA、法国巴政,德国亚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工业大学、立命馆大学等均有合作项目。

{{main_chan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