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育素养”系列研讨活动之聚焦课堂新变革,共话教学新突破

  2025年4月8日下午,我校开展《以学为中心,提升初中生“发展性学习质量”的行动研究》课题研讨活动,这也是我校“以学为中心”系列研讨课本学期的第一次活动。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吴教授莅临指导,校领导陈茹副校长、傅彦副校长全程参与,初中部教务处胡春洪主任、陈颖婕老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题组成员及数学组全体教师悉数出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军山外国语学校教师代表列席观摩。活动以杜逸凡老师执教的七年级数学公开课《白昼时长规律的探究》为研讨核心,通过课堂展示与专题研讨,探索“以学为中心”课堂的实践路径。

老师与专家们认真听课

  杜逸凡老师以天安门广场每日升旗时间的差异导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三个课堂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行整理、描述并分析数据,从而探究白昼时长的规律。本节课将数学与地理学科、信息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小组合作式探究的方式展开,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开展小组互学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

学生回答问题

  课后,由钟莉莉老师主持开展本次研讨会。首先,杜老师从学情分析、内容选择、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随后,我校数学组老师、陈颖婕老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与军山外国语学校教师代表、陈佑清教授、吴教授依次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育技术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专业点评,最后由傅彦副校长和陈茹副校长进行总结发言。

  数学组评课环节中,李静老师肯定杜老师对新教材的精准把握,建议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及完善评价体系;余帆老师提议引入AI技术优化数据可视化呈现;陶俊老师赞赏跨学科设计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喻四明老师以“内容综合新、学科融合新、教学创新”概括课堂亮点,并就数据科学性与差异化教学提出优化建议。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和军山外国语学校教师代表高度认可杜老师的教学素养及“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实践,建议将学生自主探究延伸至数据采集全流程。

  陈颖婕老师则专题解读了“课堂观察量表模板”,通过“参与度”与“达成度”双维度量化评估,指出杜老师课堂存在活动参与度与时间分配不均衡现象,并介绍通过“做加法、减法、乘法”的动态调整策略迭代模板,构建更立体的教学改进闭环机制。

  专家点评环节,吴教授在肯定杜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的基础上,提出四点优化建议:适当提升课堂难度梯度,优化教学语音语调调控,完善自学与互学的指导策略,深化“红绿牌”教学工具的运用实效。

  陈教授则高度评价杜老师在教学内容与设计上的专业性,并提出优化建议:强调跨学科融合应紧扣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如在“日出升旗”案例中深入挖掘“24节气”的文化内涵与育人价值;建议优化导学案设计,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倡根据实时学情动态调整“个人自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的课堂组织形式,重点完善小组互学策略——依据学生特质科学分组,借助“红绿牌”实时反馈学习状态(未亮牌/绿牌/红牌),并通过展示优秀与待改进小组成果促进组间互鉴。此外,陈教授主张减少结论直接输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与思考生成规律,深化“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改革。

  最后,学校领导进行总结发言。傅彦副校长用三个“新”——新教师、新教材与新举措评价本节课,同时指出四个“不够”:第一,老师放得不够开,需要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第二,学生课堂激情不够,需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自主性;第三,“以学定教”不够,学生学情不明确;第四,教学内容升华不够,数学思想的点拨需要更加深刻。傅彦副校长期望数学组进行同课异构,考虑双师课堂等方式深挖本次课题,以点带面实现新的突破。

  陈茹副校长指出,要着力打造突破传统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重点改善以下方面:一是导学案的规范设计;二是教学工具的使用效能;三是数学学习小组的构建;四是课堂中教学任务的动态调整。陈茹副校长强调需突破跨学科融合与探究性学科实践的亮点,积极探索双师课堂与“Deepseek+”的创新模式,全面推进“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并期望数学组带来全新的研讨课堂。

  此次研讨活动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提供了实践范例,其中“课堂观察量表模板”通过量化参与度与目标达成度,构建教学改进闭环,成为深化课题研究的关键支点。学校将持续推进量表工具与跨学科实践的深度融合,让课堂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沃土,为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

{{junior_chan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