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抒怀之-- 最美的时光

 

最美的时光

 

胡玥英国爱丁堡大学

 

那一年春天,京剧票友在中山公园咿咿呀呀地吊嗓子。我们趁着下课以后晚自习之前的时间去划大天鹅脚踩船,专门对着桥洞、树丛和别人的船开,有谁在夸口一个人可以吃下一桶肯德基的全家桶套餐……

那一年夏天,树影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斑驳地摇曳着,一个MP3连着两副耳机线,放着陈奕迅的《圣诞结》,大家都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青春的味道肆意弥漫,不说话,一切就已经很美好……

那一年秋天,归元寺青烟未散,东湖依然浓碧,武汉关的钟声还在回响,磨山的枫叶刚刚转红。山路上留下我们横七竖八的脚印和一路的嬉笑打闹,那次分文理班之后的秋游,我们在磨山顶上打牌斗地主……

那一年冬天,大雪覆盖了校园的常青藤。全班几乎倾巢而出,楼上楼下打雪仗,最后将一个大大的雪人放在讲台上,上课的时候老师走进来,看到雪人,没有生气,只是微微笑了一下,把雪人搬到教室角落……

我跨过高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可我时时想起万松园的绿草地,钟楼的红砖墙。嘿,留在外校的那段最美的时光,我忘了说我很怀念它。

                                                                         ——题记

 

  两个星期前,我和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搬砖,电脑传来“滴滴滴滴”的声音。吴小平老师在QQ里邀我写一篇庆祝外校50周年的文章,我满口答应了下来。然后就后悔了,自从6年前高考结束,我再也没有写过任何东西,全心全意地在成为一个理工宅的路上狂奔。如今既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也没有了把一句话说得千回百转的能力,矫情的话说不出口,希望真情可以弥补。

   2005年,15岁,小屁伢一个,我考进了外校的高中部。和很多初中就在外校甚至小学都在外校的土著民不同,我的头半段人生开启的是“学霸”养成模式,初中身在一个数学奥赛班。一旦学术和竞技搅在一起,必然造就“成王败寇”的惨烈环境。所以,初见外校,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由。在外校,阳光照进来是光明而不是入射角和反射角,空气闻起来是清新而不是氮气和氧气,学习好赢得的掌声和唱歌好、跳舞好是一样的。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定义不只一种。这种心态让我们可以由衷地去祝福别人的成功,羡慕却不嫉妒别人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轨道,走好自己的路,珍惜自己伸手可以抓到的幸福。当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追随自己的内心,去选择自己快乐而不是让别人嫉妒的生活。因为就算得了再多的赞,也比不上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高中三年,学了很多知识,可真要说现在还记得些什么,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跟所有老师道个歉,真的基本全忘光了……我背不全戴望舒的《雨巷》,分不清排列和组合,记不得if从句是用什么时态,我只记得陈特讲“板板车”的时候一口仙桃话说的九曲十八弯,只记得小老虎一进教室就把电视打开说“今天不上课,今天看NBA”,只记得毛老师课上完了拿出一个蛋糕说“今天是Kate的生日”,只记得文科班的妹子真美,中山公园的天鹅船真大,食堂的辣子鸡真好吃……

不知道是外校把一群价值观一样的人带到了一起,还是一群豆蔻少年在价值观形成的年代被外校熏染了。这种价值观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努力工作,绽放青春,彰显个性,享受人生。我一直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直到上了大学之后,认识的人多了,突然发现,其实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想的。于是,愈发觉得能和价值观相似的人做朋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如今的我们散落在世界各地,真真地验证了教学楼上写的那句“从这里走向世界和未来”。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我们才在法国开了一个高中同学聚会。即使6年没见,即使在异国他乡的巴黎,大家也并没有久久不见的尴尬,而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仿佛昨天还坐在一起吃地沟油。

   离开外校的时候,也是我离开武汉的时候。每次回到武汉的时候,总忍不住回外校转转,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习惯。有一次回去,刚好碰到期末考试,原来我们课间踢毽子的地方又放上了那块分考场的板子,我从铁门的小窗户里看进教室里去,刚好看到毛老师在监考,想起第一堂英语课,他让我们写的作文‘My first impression about Robert’,好多人写了‘Good and black’。下课铃响了,毛老师收了卷子出来,我说“我请你吃饭吧”,然后,毛老师买了单。我想,就算以后我工作了,在毛老师眼里,永远都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学生吧。就像在老师口中,我们永远都是最差的一届,毕业之后,又成了最好的一届。

五十岁的外校,三年青春是我,六年青春是我爸。没有很多人知道我爸也是外校毕业的83届的法语班,在外校的校史成列馆里还有他们那届的合影。

五十岁的外校,你永远是青春的。因为那些年轻的笑靥从来不曾离开,无数孩子在这里插上翅膀。

五十岁的外校,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而是遇见你之后的日子都是最美的时光。

 

                                                                            胡玥 爱丁堡大学

{{high_chan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