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外校50年优质多样化发展解读(中)

来源:长江日报——宋兰兰 吴小平 郭华 熊菲

创新机制 为学校发展谋新局

中澳班、创新班引领潮流开先河

名校关键词之创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让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心情沉重。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青年时期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的关键时期。”在取得骄人成绩的时候,武汉外校没有固步自封,校长李鸿朗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一系列在武汉教育界开先河的创新举措,稳扎稳打地推进。

首个创新班 33个同学26人保送名牌高校

2005年7月,武汉外国语学校首届中澳班正式开班上课。经过两年半学习, 全班33名学生全部通过VCE(维多利亚教育证书)的考试。为此,黑利伯瑞学校校长Mr. Nicholas Dwyer特别致电武汉外国语学校李鸿朗校长,对武汉外国语学校首届中澳班师生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

该班班主任老师说,考出如此精彩“洋高考”成绩的学生,三年前入校成绩多数很普通,基本上是学校“三限生”水平。凭着勤奋刻苦和对新考量标准的适应,他们三年后取得了不输于当年重点线上学生的成绩。

2011年,武汉外校开办了“跨文化背景下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班,致力于为培养国家未来建设中的创新拔尖人才奠基。

武汉外校低调地完成首个“创新班”的招生,此后少有声音。3年后,“创新班”亮出了自己华丽的首秀:全班35个学生,11人保送清华、4人保送北大,3人保送复旦,3人保送浙大,1人保送人大,3人保送北外,1人保送武大。剩下8个同学,5 人进入北大、清华录取行列,其中3人数学是满分。

“创新班”的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做着与应试无关的事。他们开设了第二外语、太极、拉丁舞、国际礼仪等多门选修课。此外,他们还像大学生一样,做着自己的课题研究。 保送清华的张晓寒同学曾利用一个假期的时间,写了一篇《21世纪上半叶中国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发在省级重点刊物《学习月刊》上。

“每节课开始时,老师都会让同学讲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有时候,我们一讲就是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老师从不打断。有时一节课我们讲的太多,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呵呵!”全国地理奥赛一等奖第一名、保送北大的邵一帆说,老师布置的小课题研究开拓了他的思维,激励了他们专业成长的动力。

在高中应试的大背景下,开展教育创新,学校、家长、教师、学生都经受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武汉外校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迈出了从封闭型教育走向开放型教育的步子,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令武汉外校骄傲的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提供适合的教育良好土壤里,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张扬,并且开花结果。

2011年,武汉外校出现全市首个以学生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李嘉浩工作室”,这一年,他只是一个14岁的高中生。还在武汉外校上初三时,西安交大少年班全国招生考试中,他就创下位居1400多名考生综合成绩第一的佳绩。西安交大向他伸出本硕连读的“橄榄枝”,他最终选择到武汉外校读高中,原因很简单:不想“跳”过高中的风景。

短短半年后,在第28届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决赛(NOI)中,李嘉浩作为最小的选手摘取金牌,填补了湖北省近六年来金牌为零的空白。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预录后,李嘉浩又作出惊人之举,对北大说NO,选择了麻省理工大学。

在学校的包容、引导之下,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得到最大激发,视野变得广阔,在自我管理的同时,学会自我规划,展现出自信、阳光、大气的状态。

三项拓展工程 激活教师队伍的潜能

而这背后,是一支同样多样化的优秀师资队伍。

“多样化的优秀师资是保证教育多样化的根本。年轻老师的知识与精力优势往往被忽略,而年轻教师是教育的有生力量,有巨大的专业潜能。”武汉外校校长李鸿朗打造的“拓展工程”,“三招”激活了师资队伍的潜能。

在传统“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基础上,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了三项拓展工程:“班主任多元计划”、“校本课程推动工程”、“引博行动”。

“班主任多元计划”即让外语教师担任班主任,从徐玲老师拜优秀班主任陈慧君为师开始,本学年又有吕剑、毛金鹰等外语教师担任班主任。外语教师参与对学生的管理,让外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及家长的需求,为外语教育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校本课程推动工程”是指通过鼓励教师申报校本课程,挖掘教师的专业潜能,让智能优势各异的学生形成丰富多样的素养。学校的校本选修课从2009年的21门,到现在的35门;从过去多以文科为主的课程,到现在理科和体艺课程兼备。其中,体艺课程的开设与“博雅讲坛”第十九讲——耶鲁大学Sally Levy女士主讲的“美国大学的综合艺术教育”相呼应,对学生的多样发展有极大的导向作用。“模拟联合国”课程的开设,为学生主动进行网络学习,积极参与国际思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起到了推进作用。年轻老师成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力。

“引博行动”指通过面谈和各类测试,引进优秀博士生。目前已与学校签约的有五人,其中博士后一人。近几年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改进了学校教师结构,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大工程”让武汉外校集聚了400人的高素质的精英师资队伍。教职工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人,市优秀专家5人,享受市政府津贴3人,湖北省名师3人,武汉市“十大名师”3人,湖北省特级教师27人,省骨干教师12人,学科带头人20人,优秀青年教师29人,博士4人。

外语学校小学部动真格的全员聘任制,“竞争不淘汰、首席全面带,心中有目标、重新登舞台”的崭新机制,帮助老师寻找新起点,铺开全新“规划蓝图”,老师们从过去“独立作战、同台竞赛”到现在“随机挑战、团队激荡”。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团队研究的能力同频共振,教师的专业自觉被唤醒,超越的动力被点燃。

外语学校初中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叫响“互动-高效-科学”的口号,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一年公开课共计520节,在全国科联体第三届课堂教学精品课评选中,有12名教师获一等奖、13名教师获二等奖。

为激励教师的进取精神,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学校党委组织下,教师们“跳出教育看教育”。六个团队分别在蹲点行政的带领下,自主选择体验“角色”、自主策划体验方案,分赴汉正街、江夏区公安分局、仙桃第一医院、武汉城中村、黄陂某学校等地,深入“扁担”、蚁族、警察、医生、记者及偏远地区教师等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整整一天跟踪“零距离”体验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教师们在体验之中求人格,于比照之中树品德,催生了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引发了对自身事业的深度思考,促进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注,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尊严与神圣,体会到“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使命与担当。

{{main_channel.title}}